【推荐阅读】澎湃新闻|无障碍环境建设,如何才能让城市更有“温度”?

2022/3/28 8:53:25 浏览次数:1573

编者按: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口数量达8500万。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残疾老龄化和老龄残疾化现象更加明显。残疾人口与老龄化现象的结合也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无障碍环境建设适用人群不仅仅是残疾人,更包括老年人、孕妇、儿童等有需求的广大人群。无障碍环境的刚需群体正在持续增加,无障碍环境建设则是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我国的城市环境无障碍建设工作早已开始,老龄人口使用无障碍设施的比例在快速增加。前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内容,指导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同步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

去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对外透露,已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等国家级相关规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工作统筹推进、一体落实。

11月份,《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出炉,提出要加快推进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法、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工作机制、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政策和标准体系,并将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纳入城市体检指标体系。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何为老年人、残疾人群体打造无障碍城市环境同样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黄石市残联主席团副主席李莉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老年人口即将突破3亿,加上8500万的残疾人,如此庞大的群体,对无障碍设施的需求量可想而知。老年人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悬空老人”上下楼,走出楼门。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称,2008年奥运会,我国建设了大量无障碍设施,2022年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有力推进了我国无障碍环境的高质量发展。我国已从“无障碍设施建设”逐渐向“无障碍环境建设”过渡,从“设施”到“环境”,意味着无障碍的内涵在扩大。人民群众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逐渐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无障碍环境建设迫切需要高质量发展。这一方面依赖社会文明的推进,另一方面则需要依靠法治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残联第七届主席团副主席陈国民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加快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议案。指出现有法律中关于无障碍的相关规定缺乏有效衔接,关于无障碍的规定呈零散、碎片化状态,不系统,一些重要法律还未规定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敏华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黄敏利也表示,应该从源头做好无障碍环境建设,将无障碍标准应纳入城市规划标准,像城市消防设施规划一样,不符合规划就过不了验收。

相较之下,我国一些地方城市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做法和规章制度反而走在了前列。目前,全国共出台600个省、地、县级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法规、政府令和规范性文件,已有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深圳作为最早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城市之一,早在2009年就以地方立法形式出台了《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法治建设轨道。2021年,深圳通过《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在全国首次提出无障碍城市理念;而包括北京、上海等城市均已提出打造老年友好城市,上海也已发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导则》,提前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

推荐以下两篇文章,看看我国地方城市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都做了哪些探索:

1.jpg


推荐阅读一:

无障碍环境建设观察
——让残疾人等群体生活更便利


(来源:《精神文明报》A4版)


无障碍环境指的是一个既可通行无阻而又易于接近的理想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信息和交流、获得公共服务的无障碍。如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适用人群不仅仅是残疾人,更包括老年人、孕妇、儿童等有需求的广大人群。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本期我们从各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做法成效、法治保障方面来看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发展现状。

推进 无障碍环境建设快速发展

在国家游泳中心,看台无障碍座席及卫生间均比原来增加了一倍,最佳观赛座席留给残障人群;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轿厢式缆车可供轮椅使用,轿椅式缆车满足下肢残疾运动员带滑雪器使用;在北京冬残奥村,所有入口使用平坡入口,一条人行暖廊道路南北贯通;在张家口冬残奥村,下沉广场设计建设了符合坡度要求的多折木质坡道,方便残疾人通行……一个个细致入微的设计安排,充分彰显出东道主的人文关怀。而这背后,还有北京冬残奥会举办城市在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上所做的更多努力。

2019年11月,北京市抓住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契机,启动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2019-2021年专项行动。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北京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周边、四环路以内地区、城市副中心3个区域作为重中之重,围绕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场所、信息交流等4个重点领域的17项重点任务进行整改。截至2021年底,累计整治整改点位33.6万个,精心打造100个无障碍精品示范街区、100个“一刻钟无障碍便民服务圈”,首都城市功能核心区、冬奥会冬残奥会赛事和服务保障相关区域基本实现无障碍化。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改变也在发生。近年来,张家口持续补短板、强弱项、固基础。截至2022年1月,共改造盲道358.58千米,缘石坡道4422处,无障碍卫生间680个,设置无障碍电梯、升降平台101处,无障碍停车位805个,公共场馆无障碍座席148个,接待和服务区域低位设施176处,宾馆、酒店无障碍客房83间,无障碍公共服务网站38个,极大地方便了残疾人的工作生活。

正在举行的北京冬残奥会不仅是世界残疾人的体育盛会,也推动了举办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的大幅提升。而在其他地区,无障碍环境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将加大力度持续推进。

广东省广州市大力推动建设全方位无障碍城市,2021年,全市新建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100%,全市新建道路、公共交通设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100%,有54个政府网站完成适配改造,均实现无障碍浏览,完成全市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8714人,比计划7270人增加1444人,总体完成率达119.86%,使用满意度达100%。
为改善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出行难问题,今年,福建省将无障碍设施改造提升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项目落实,其中省级财政安排5000万元。省级资金重点用于打造250个示范样板项目和10个无障碍示范区,涉及城市主干道、城市公园广场、公共交通场站和重要公共建筑等使用频率较高的重点区域。

湖南省印发《湖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力争到2025年,让“消除障碍、融合共享”理念成为全民共识,实现无障碍设施覆盖率显著扩大,让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获得公共服务的环境更舒适、更便利。

“十四五”期间,宁夏自治区将从无障碍公共环境、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信息无障碍建设三个方面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步伐。
……

2021年8月发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白皮书中介绍,截至2020年,1753个市、县开展无障碍建设,全国累计创建469个无障碍市县村镇。全国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有81.05%的出入口、56.58%的服务柜台、38.66%的厕所进行了无障碍建设和改造。2016年至2020年,全国共有65万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得到了无障碍改造。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城市文明水平的缩影,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关乎一个社会的温度。随着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快速发展,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儿童等将会拥有一个更加安全、便利的无障碍环境。


保障 加强无障碍环境法治建设

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3年颁布实施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对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作出了相应规定,标志着上海无障碍设施建设进入正式轨道。2003年,上海于全国之先制定发布了《上海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上海无障碍设施建设进入全面推进的快车道。2010年,第41届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行,推动上海无障碍建设从单一的设施建设向全方位的环境建设转变。此后,上海无障碍环境建设开始向信息交流、公务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延伸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上海2003年版管理办法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亟需修改完善。特别是201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规范无障碍设施建设基础上,增加了无障碍信息交流、社区服务等内容。因此,2020年,《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办法》被列入市政府规章立法计划正式项目,这之后多部门配合开展起草工作,共归集各类意见354条,在完成了相应的法定程序后,最终形成了办法草案,于2021年2月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定于2021年6月1日正式实施。

与2003年版管理办法相比,新版办法增加6个章节35个条文,修改16个条文,除了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责,鼓励和支持社会参与,明确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维护要求,促进无障碍信息传播与交流,完善无障碍社会服务之外,还加强了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新版办法内容涵盖更广,社会意义更深。
从上海逐步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规范的进程上可以看出,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离不开法治保障。除了上海以外,2021年,我国多个大型城市制定或修订了无障碍环境建设规范。

《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建立“群众提需、专班推动、条牵块做、网格管护、社会评价”的社会治理模式,无障碍环境规范化、精细化、社会化治理水平显著提升;新修订的《杭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办法》首次明确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就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今年3月1日,江苏省出台的《江苏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实施办法》正式施行。办法将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进一步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这些规范的发布实施为各地各部门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残疾人保障法》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为核心,以无障碍环境建设地方实施办法和相关国家标准为重要内容,以具体领域的专门规定为补充的无障碍法律规范体系。截至2022年2月,有10部法律、4部行政法规、14部部委规章、34部现行生效的国家标准直接规定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内容。

我国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短板依然明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当前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无障碍环境建设、老旧设施改造、依法管理维护使用有待进一步加强,通用设计规范标准实施、产品技术研发应用、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居家环境改造等诸多问题仍需加大力度解决。” 参加2022年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残联副主席张丽莉表示,现有法律中关于无障碍的相关规定缺乏有效衔接,关于无障碍的规定呈零散、碎片化状态,不系统,一些重要法律还未规定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内容。《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已不能适应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张丽莉建议,高度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工作,加快工作进程,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地方无障碍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取得的经验,加快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

推荐阅读二:
深圳:如何建设全民全龄无障碍城市?
(来源:城PLUS 作者:傅一程)

2.jpg


“来了,就是深圳人!”

开放包容,
成就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速度与成绩;


彼此尊重,
是深圳作为移民文化典范的人文观念内核。


关注品质,
是深圳在内涵式高质量城市发展阶段的行动追求。


深圳全面建设无障碍城市_
2018年,《深圳市创建无障碍城市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

深圳将创建全国首个全面无障碍城市。

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包容性发展内涵上更进一步,在无障碍城市建设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创新。


以“行动方案”为工作框架、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法律基础,深圳无障碍城市的建设创新了全方位的体系支持:


3.jpg

如何诠释“无障碍城市”_

城市规划站在城市空间的视角、以无障碍城市新内涵为指导,把无障碍理念从“无障碍环境”拓展到“无障碍城市”,并探索将其贯穿到城市规划设计、建设改造和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4.jpg

无障碍环境:

主要包括无障碍城市道路与广场、公共交通设施、公共建筑、居住区、公共厕所、公园与旅游景区、无障碍标识等。


无障碍城市:

则包括理念共识(全民无障碍)、共商共建(价值实现)、制度保障(红黑榜)、包容服务(全纳教育)、顺畅通径(完整街道)、通用建筑(友好底商)、疗愈景观(芳疗花园)、寻路系统(多感标识)等

5.jpg

7.jpg

6.jpg

8.jpg


无障碍家园城市_

全民全龄的全方位现代生活


《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规划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全民共享的和美宜居幸福家园”。

家园城市满足全民全龄的全方位现代生活需求,无障碍城市是构筑深圳“幸福家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满足“全民全龄”需求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指出“残障是一个演变中的概念”,强调无障碍建设应当是一个全民受益的公共基础设施。


规划提出无障碍城市需求人群包括身心障碍者(肢体/视力/听力/言语/精神/多重障碍)、阶段性不便人士(老幼孕、临时伤病者)和情景性不便人士(育儿家庭带眷外出、携带行李出行、口语或外语沟通不便等场景)。

无障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应以身心障碍者的特殊性为核心需求,同时满足全民全龄人群的通用化需求。


9.jpg

二、关注全民通用设计和全方位现代生活


无障碍城市是无障碍环境的深化发展,不仅是关注无障碍出行层面的物质空间建设。

无障碍事业进入通用设计和全纳教育的新阶段[1]。

通用无障碍不仅是对残障人士、老龄人、儿童等各类特殊需要群体的全面关怀,而且是惠及所有人的现代安排。


由此可见,无障碍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需求人群医养学业娱的方方面面。

因此,本次《深圳市无障碍城市专项规划》提出“全民全龄无障碍网络”的空间建设目标。



三、无障碍规划赋能全民全龄无障碍网络


“全民全龄无障碍网络”格局包含点-线-面三个层次和要素。


在深圳市域空间内形成“中心引领、百社(社区)共建、多廊带动、千园可达”的总体结构。

以2025(基本框架)、2030(覆盖拓展)和2035(全面无碍)为期,分阶段建设,最终实现社区生活、交通出行、公共设施、公园绿地以及信息标识等的全面无障碍提升。

10.jpg

点提升:完善公共设施无障碍体系

“点”是指公共服务设施,包括(1)残障人士专属服务设施,例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特殊教育学校、儿童早期干预中心、重症托养中心等;

(2)城市通用服务设施(文教体卫公共设施)的无障碍服务功能,例如盲文阅读室、轮椅观影席、无障碍泳道等;

(3)社区服务设施无障碍服务,例如社区康复站等,共同组成的城市公共设施无障碍体系。

深圳应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结合人群需求,完善设施体系、提升设施功能

11.jpg

线强化:升级交通出行无障碍体系

“线”是指城市交通出行路线,包括从家出发达到社区及城市目的地的连续体验,支持步行、地铁、公交、机动车等多种方式。

地铁出行是深圳不断增长的交通特征,规划提出以城市中建有轨道的生活性主要道路为主要廊道,不断改进出行线上各交通设施(包括交通枢纽、轨道站点、公交站台、人行通道和无障碍停车场等)之间的连续性,保证路面的平缓性。


12.jpg

面拓展:构建场景单元无障碍体系

“面”是指城市最有代表性的功能区所构成的系统性无障碍生活领域圈,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分区设置居住、工作、休闲三类主要生活场景,构成无障碍城市的基本细胞单元。

规划提出“面”是形成和检验无障碍城市建设的最终阶段和最高标准,针对现状无障碍环境设施片段化供给的特征,只有通过系统化统筹庞多的空间要素,才能形成全面无障碍环境。

利用无障碍公共基础设施的精准化、系统化、智慧化布局,实现全面的无障碍支持

13.jpg

共建无障碍城市的几个关键_

_纵横共建:无障碍城市需要协同治理
“无障碍建设是一项社会工程, 理想的建设模式是相关领域的主体,都能持续地参与、整合在一起。


无障碍城市需要自上而下的传导、完善系统化布局,这有赖于责任部门之间的高效协同。

在“条例”定义的无障碍联席会议工作框架下,规划、交通、建筑、医疗、教育等责任主体部门形成共商共建的网络,就规划、标准、项目实施等多方面展开协同治理。


同时,无障碍城市需要自下而上的营造,深圳市正逐步形成“市级统筹、区级主导”模式,以各区、街道办和社区组织为建设实施主体,有效推动试点项目的落地。

纵横共建的制度和治理才能保障无障碍城市从规划到实施、久久为功。


14.jpg

_社区为基:无障碍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

无障碍是以“人”为本的全方位服务,应满足人从社区生活、城市服务到休闲度假的上升需求曲线。


社区是无障碍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

未来,资金、人才和空间的资源分配应为社区注入无障碍建设的源动力。

部门建设计划、实施性规划设计、社区参与等能有效促进社区无障碍建设。

以区、街道为单位,进行试点改造,发挥示范效应,实现社区出行环境和无社区服务设施全面无障碍,达到国际一流标准。


15.jpg

_规划工具:探索“一图一表”贯穿规建管阶段

“无障碍是城市的一项“综合性”系统,涉及到跨部门、分阶段的多类建设要素。

往往因为建设主体、建设时序或建设标准等不同,使得无障碍建设低效重复、系统化不足。


规划提出应关键围绕“系统化”设计提升各要素建设标准,统筹不同管理部门、不同建设时期、不同建设主体的空间要素。

以强化系统化设计要求的“一图一表”打通城区系统到设施要素的设计要求,作为强化规划设计-设计审查-设计实施的指引工具。

并建议以此规划工具作为规划设计-建设改造-管理维护三个阶段的反馈闭环机制的基础,促进无障碍的城市系统化落实。


16.jpg


项目名称:
深圳市无障碍城市专项规划


项目委托单位: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项目编制单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项目顾问单位:
深圳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


项目组成员:
张若冰、傅一程、刘堃、蔡海根、任婧、卓伟德、梁尚婷、蔡佳秀、周佩玲、魏子珺、胡桢


来源:

检察日报、中国城市报、中国青年报、精神文明报、城市进化论、城PLUS等


注明:

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原标题:

《无障碍环境建设,如何才能让城市更有“温度”?》


上一篇:【重点关注】 盘点两会有关加速推进信息无障碍发展及适老化改造的建议和提案下一篇:【重点关注】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访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相自成